本项目服务期截至2016年8月31日,请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2015炎症性肠病进展大会(AIBD)于2015年12月10~1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召开。会议获得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胃肠病协会(AGA)、北美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NASPGHAM)和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支持,内容涵盖IBD的临床治疗和管理策略、儿科IBD的治疗进展、患者护理及基础研究四大专题。60位专家组成员主持会议并与参会者展开热烈讨论。
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学术赞助,爱唯医学网(www.Elseviermed.cn)精选本次大会前沿课程,并邀请中国炎症性肠病领域知名专家进行点评。同时所有课程可在iPad、IPhone及大部分Andriod终端播放,方便您随时学习炎症性肠病领域前沿进展。
隐藏


Confirming the Diagnosis, Extent and Severity of IBD
明确IBD的诊断、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演讲者: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rk T. Osterman

溃疡性结肠炎(UC)通常局限于结肠,起病于直肠部并持续扩散。病变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可能存在隐窝炎/隐窝脓肿。急性和慢性炎症细胞导致固有层扩张,隐窝结构扭曲。

克罗恩病(CD)可能侵袭胃肠道的任何部位,通常直肠不受累,病变不连续,肛周存在皮赘、裂缝、瘘管。透壁性肠炎的并发症包括:狭窄、瘘、穿孔、脓肿。存在上皮样非干酪性肉芽肿;慢性炎症浸润;隐窝结构扭曲。

UC和CD的鉴别要点:CD病变通常呈斑块样,直肠不受累,病变位于阑尾周边/盲肠。儿童UC患者中,相对不累及直肠者占30%(成年患者中占3%),完全不累及直肠者占3%(成年患者中占0%);暴发性结肠炎患者中相对不累及直肠者明显多于完全不累及直肠患者(所占比例类似于UC患者);12%的患者安慰剂灌肠后活检结果显示正常。42%的儿童UC患者的斑块样病变存在轻微炎症或正常。

回肠炎和CD的鉴别诊断:回肠炎通常累及5~10 cm回肠;病变部位出现红斑/水肿±表面溃疡;回盲瓣没有溃疡/狭窄;肠腔固有层存在轻微斑块样炎症,隐窝炎/隐窝脓肿;无肉芽肿,透壁的淋巴组织聚集,裂隙状溃疡;X线片中病变光滑/呈管状。

UC中肉芽肿和CD的鉴别:UC中的肉芽肿由隐窝破裂、溃疡床或渗出性黏蛋白造成,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多核巨细胞、泡沫状巨噬细胞的聚集;而CD中的肉芽肿,由5种以上同种嗜酸性细胞质的激活组织细胞±黏膜下层多核巨细胞聚集而成,为非干酪性肉芽肿。

UC中透壁性炎症和CD的鉴别:暴发性UC通常累及50%以上黏膜表面,导致广泛的裂隙溃疡。透壁性淋巴组织聚集于溃疡严重的区域,造成中毒性巨肠炎、浆膜炎。CD中透壁性淋巴组织聚集于完整的黏膜下。

CD中浅表性炎症和UC的鉴别:结肠克罗恩病中,透壁性淋巴组织通常聚集于回肠而非结肠;其他部位的透壁性并发症较CD少;病变表浅/连续,类似于UC;非肉芽肿性CD较肉芽肿性CD发展缓慢。

口疮性溃疡和CD的鉴别诊断:口疮性溃疡常见于CD,尤其病变累及末端回肠和近端结肠时;UC结肠切除术标本中可见17%的口疮性溃疡。

胃炎和CD的鉴别诊断:上消化道肉芽肿可见于12%~28%的IBD患者。幽门螺杆菌更常见于非IBD患者。内镜下改变:UC 33%~66%,CD 51%~78%,二者均可见红斑、水肿、糜烂、口腔溃疡、结节、息肉。组织学改变:UC 19%~82%,CD 33%~92%,二者均可见急性±慢性,弥漫性±集中性,隐窝脓肿,淋巴组织聚集,溃疡。

十二指肠炎和CD的鉴别诊断:内镜下改变:UC 13%~23%,CD 27%~41%,二者均可见红斑、水肿、糜烂、溃疡、颗粒状、黏膜脆。组织学改变:UC 3%~29%,CD 26%~48%,二者均可见急性±慢性,绒毛萎缩,IEL增加,溃疡。

肛裂和CD的鉴别诊断:缺乏UC数据。除非存在溃疡、瘘管或脓肿,否则无痛。发病率为21%~35%。通常与皮赘相关。

肛门皮赘与CD的鉴别诊断:多达25%的UC患者有2型皮赘。CD患者中,1型皮赘较大,呈青紫色,质硬,水肿,疼痛源于愈合的裂隙或溃疡。2型皮赘柔软,较平,宽或狭窄,大小不一,光滑,无痛。发病率为24%~47%(基于转诊医院),20%(基于人群)。47%的2型皮赘分布于结肠,16%位于回结肠,37%位于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