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服务期截至2016年8月31日,请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2015炎症性肠病进展大会(AIBD)于2015年12月10~12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召开。会议获得美国胃肠病学会(ACG)、美国胃肠病协会(AGA)、北美儿科胃肠病、肝病和营养学会(NASPGHAM)和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支持,内容涵盖IBD的临床治疗和管理策略、儿科IBD的治疗进展、患者护理及基础研究四大专题。60位专家组成员主持会议并与参会者展开热烈讨论。
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学术赞助,爱唯医学网(www.Elseviermed.cn)精选本次大会前沿课程,并邀请中国炎症性肠病领域知名专家进行点评。同时所有课程可在iPad、IPhone及大部分Andriod终端播放,方便您随时学习炎症性肠病领域前沿进展。
隐藏


Understanding the Surgical Challenges of Complicated Fistulae in Crohn's Disease: Case Studies
了解克罗恩病中复杂瘘的手术挑战:病例研究
演讲者:  Phillip R. Fleshner

                                                                 Mayo Clinic         John H. Pemberton     

                                                                Cleveland Clinic          Feza H.Remzi     

患者,女性,28岁,患有难治性瘘管型克罗恩病,前来就诊寻求其他意见。近6个月出现厌食、腹部绞痛、腹泻和多次水样腹泻,患者自诉过去10~12个月内体重减轻15磅。我们认为,患者的体重减轻情况取决于患者的初始体重,如果患者初始体重为120磅,那么减轻20磅是很严重的;但若患者的初始体重为300磅,那么减轻20磅则不是那么严重。2011年,患者曾出现腹部囊肿,需要行经皮穿刺引流术。2012年1月,患者曾行MRE,结果显示克罗恩病瘘管发生复杂变化,肠系膜中央炎症累及小肠袢和乙状结肠,短节段乙状结肠存在活动性炎症。同时,复杂瘘管从肠系膜中部炎症区域扩散至右腹部肝下间隙。患者遂开始接受类克(英夫利西单抗)治疗。患有腹部囊肿的患者行CT引导下穿刺引流的风险较高,主治医生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手术史,如患者有肠道受累情况、近期接受的手术,才能进行手术决策。初始给予患者英夫利西单抗治疗。但有证据显示英夫利西单抗可能会增加手术并发症。重复手术很可能造成意外,如可能切除过多的肠管。因此曾进行CT引导下脓肿引流并不意味着患者必须接受手术。

对于是否对小肠-小肠瘘患者进行手术通常仅取决于患者的症状。Pemberton认为若为相对良性病变且患者功能良好,不需要进行介入手术。如果患者因炎性病变感到疼痛或患者的旁路肠段过去增生,则建议早期进行手术。该患者自2011年起服用美沙拉嗪(2 g/d),2012年起服用英夫利西单抗(400 mg,共6周)和硫唑嘌呤(75mg/d)至今。患者有染色体异常,BMI为20,偏低。在过去3年间症状时有时无,CT显示盆腔内可见小肠有多处粘连,无脓液,与MRE结果对比有所改善。结肠镜检结果显示横结肠近端瘘,可能进入小肠,结肠黏膜无异常。复查时,TI狭窄严重,几乎不能通过,CT显示多个部位有大量瘘管形成。该患者被收治入院。手术前,对该患者进行了骨髓活检,发现骨髓细胞减少,可能是受药物影响,应对患者停药6周并补充营养。因此,对患者实施TPN治疗,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出院,计划6周后手术。手术切除了患者的右侧结肠和横结肠,手术过程中术式转为开腹手术,切除了末端回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和十二指肠的瘘。回肠结肠切除术切除长度为15~20 cm,还对患者进行了十二指肠、回肠和横结肠瘘口切除和一期修补。此外,进行了吻合口末端吻合,并进行了转流。如果复杂手术过程中有一定程度的出血,通常情况下应考虑进行转流,因为转流可以减少渗漏后遗症。手术切除克罗恩病患者的病灶后,通常于术后4周开始进行使用生物制剂治疗。

之后围绕针对复杂肛周疾病进行了讨论,主要讨论跨括约肌的复杂性瘘。第一个病例是1例32岁的女性患者,回肠末端克罗恩病病史,病情控制较好。该患者约于1个月前出现脓肿,对其进行了手术及脓肿引流,并实施了挂线。在处理克罗恩病患者时,专家意见是尽可能避免对患者进行较多处理,处理目标是尽可能保证患者消化道的连续性,过多处理可能出现更多风险。目前,瘘切开术的成功率为95%~97%,一些数据支持对克罗恩病患者进行瘘切开术,认为其是安全可行的。但Remzi提出了反对意见。进行瘘切开术可能会造成无法逆转的肛周损伤。对于这些患者,专家提出可以实施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或进行黏膜瓣修复,其机制是修复内部缺损。